虽然到期逆回购仅200亿元,到期MLF也已被提前续做,5月16日,央行仍开展了19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实现净投放1700亿元。分析人士指出,近期央行流动性供给增多,市场资金面暂且无恙。但往后看,5月末缴税压力将再度加大、6月末将迎来半年末大考、美联储可能再度加息,在银行超储率降至较低水平的情况下,流动性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资金面出现波动加大的情况可能难以避免,而为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央行流动性投放压力也在加大。?xml:namespace>
净回笼净投放反复切换
前一日还暂停了公开市场操作(OMO),并称“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后一日却实施了近4个月来常规公开市场操作最大规模的净投放,最近央行流动性操作就像资金面一样,阴晴难料。
据公告披露,央行于16日开展了1900亿元逆回购操作,包括1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和4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持稳于2.45%和2.6%。当日有200亿元逆回购到期回笼,故此举实现净投放1700亿元,若不考虑MLF到期的影响,这会是今年1月20日以来央行通过OMO实施的最大规模的单日净投放。
然而,就在上一日(5月15日),央行还暂停了OMO,当日交易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5月15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当日有300亿元逆回购到期自然实现净回笼。
时隔一日,从净回笼到净投放,且净投放量为近4个月最大,这一变化可谓不小,背后的动机显然与对冲MLF到期有关。公开数据显示,5月3日和16日分别有一笔2300亿元的6个月期和1795亿元的6个月期MLF到期。
交易员表示,虽然央行已于上周完成对本月到期MLF的续做,但考虑到昨日MLF到期量较大,且目前处在月度税收征期尾端,缴税对流动性造成一定扰动,央行通过短期逆回购实施对冲可避免流动性出现较大波动,稳定市场预期。
不过,这位交易员亦指出,结合资金面和MLF续做情况看,此次央行逆回购操作规模超出预期。短期资金面较宽松,即便昨日OMO投放量少一些,对资金面的影响应该也不会很大,这可能反映了央行流动性供给意愿上升。
近期央行流动性投放力度重新加大,主要表现在:5月10日,发放抵押补充贷款476亿元;5月12日,开展4590亿元MLF操作,实现净投放495亿元;在16日实施较大规模的净投放之后,5月至今央行通过常规OMO亦实现净投放600亿元。
频繁调整为削峰填谷
在资金面尚且宽松的情况下,央行流动性投放意愿反而上升,这看起来有些难以理解,而且与月初时的表现形成较大反差。5月初,市场资金面延续4月下旬的紧张态势,并未出现缓解,甚至紧张程度有所加重,央行却在5月1日和2日连续停做逆回购,对5月3日的到期MLF也暂时未进行续做。
在日前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公开市场操作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或有助于理解上述反常现象。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货币供应方式发生变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使用逆回购和MLF,目的是“削峰填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
央行指出,对于各类因素引起银行体系流动性大起大落,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节奏也会随之灵活切换,有时出于“填谷”的目的会以较大力度持续操作,有时出于“削峰”的目的会持续停做或净回笼流动性,这些都是正常的操作安排。央行还称,面对市场临时性波动保持定力,加强与市场沟通,消除信息不对称,稳定市场预期。
市场人士指出,5月初流动性一度偏紧,但随后在央行未开展流动性投放情况下,流动性自然回暖,说明央行对短期流动性供求变化有比较准确的判断,保持住了定力。近期央行流动性投放意愿上升,可能是考虑到后续流动性面临的扰动将会增多。
短期来看,到期MLF已被续做、月度企业缴税影响也不明显,资金面尚且保持宽松,但往后看,流动性面临的扰动因素依然不少。5月是缴税大月,月度例行缴税影响或许有限,但月底将迎来上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届时财税缴款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可能加大。进入6月,美联储预计将实施新一次加息,可能通过外汇因素对人民币流动性带来不利影响,而6月底金融机构将面临年中监管考核,届时MPA、LCR等考核将再一次考验流动性稳定性。另外,5、6月份商业银行还面临巨额的同业存单到期压力,银行对短期资金需求较大,也可能加剧流动性供求矛盾。
超储低 资金面难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披露3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3%;基础货币余额为30.2万亿元,比年初减少6592亿元,同比多减9498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央行提到由于外汇流动、财政收支、存准缴退、现金投放回笼、转债发行、季末监管考核、市场预期变化等长期性、季节性、临时性因素容易引起银行体系流动性大起大落。这当中,扰动因素多确实是造成流动性波动加大的一项重要原因,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总量上,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下降,大概率意味着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减少。当流动性总量低于适中水平,自然会导致流动性易紧难松、波动加大。
据央行数据,3月末的超额准备金率是2001年有数据纪录以来的次低值,仅高于2011年二季度末的0.8%,比2013年二季度末的2.1%低了0.8个百分点。统计显示,2001年以来,该数据的中位数为2.45%,均值为3.15%。也即,3月末超额准备金率已降至历史较低水平。
在4月底,中金公司一份固收报告中曾测算一季度超额准备金率约为1.5%左右,4月份进一步降至1.2%-1.3%。报告认为,流动性总量减少是造成4月流动性偏紧的根本原因。5月14日,中金公司发布点评报告称,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的一季度超额准备金率为1.3%,比先前测算还要低0.2个百分点,照此推算,4月末超额准备金率大约降至1%左右。
业内人士指出,理论上,超额准备金率要低于超储率(超额备付金率),但超额准备金是超额备付金的核心组成部分,两者差距并不明显,变化基本同步。根据历史经验,当超储率低于2%时,银行体系流动性就会偏紧,即便考虑到近些年商业银行预防性流动性需求下降,导致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所需的超储可能有所下降,但目前的超储率依然偏低。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在流动性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各种扰动因素对短期流动性余缺造成的边际影响是加重的。往后看,如果后续超储率不能明显回升,低超储和多扰动的情况势必将令流动性面临波动风险,尤其在面临季末监管考核、金融去杠杆等因素的冲击下,流动性不确定性依然较大。而在外汇流出、财政存款净增加的情况下,超储率的回升有赖于央行增加流动性供给。鉴于央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取向不变,未来一段时间,预计央行流动性供给可能增多,但在各类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流动性仍可能出现较大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