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正在加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全球货币宽松拐点已现
时间:2017-02-08 作者:杨博 来源:中国证券报

全球货币政策收紧的趋势正在蔓延。去年12月美联储再次加息,今年春节前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调升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如果美国独自加息还不足以说明全球性的货币宽松出现逆转的话,那么随着中国“非典型加息”的出现,以及日本对继续“放水”的犹豫,全球货币宽松的拐点已然出现。

  

从全球范围来看,进一步的宽松货币政策已不再是主流。201512月,美联储率先加息,打响政策收紧的第一炮。尽管此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出于对经济复苏脆弱和政治不确定性的担忧,美联储一直按兵不动,但就决策层的最新表态和市场预期来看,2017年美联储加息进度很可能大幅提速,全年加息次数有望达到三次。

  

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复苏情况虽不及美国,但也普遍呈现向好趋势。经济企稳加上业界对宽松政策边际效用递减的讨论升温,令此前一直大力“放水”的欧洲和日本央行变得小心翼翼。去年9月,日本央行引入收益率曲线目标的新政策,并表示将继续购买日本国债直至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零附近。相比于此前的负利率政策,日本央行此举实质是变相收紧。

  

造成全球货币政策趋势性收紧的重要原因在于通胀预期抬头。近几个月,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明显回升。美联储最关注的通胀指标PCE物价指数在去年12月增长1.7%,创20149月以来最大增幅,接近2%的目标水平;去年12月美国时薪同比增长2.9%,创2009年以来最大增幅,进一步强化了通胀走强的预期。欧元区1月份通胀率升至1.8%,维持了去年5月以来的上升趋势,并创下20132月以来的最大增幅,接近欧洲央行的目标水平。

  

全球通胀的回温,很大程度上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去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金属、橡胶等其他商品的价格也在攀升。美国201612月工业大宗商品价格相比2015年底上涨了3.3%,创出近五年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制造业活动集体回暖,带动原油和其他原材料产品需求走强,相关商品价格上升在成本侧给全球通胀造成压力。

  

与此同时,特朗普意外当选美国总统也刺激了通胀预期的迅速走强。市场普遍预计特朗普将实行大规模减税,并通过财政刺激手段增加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这将推动美国经济和通胀复苏提速。在此背景下,美联储可能会更快加息,从而对美元带来提振。如果美元维持强势,势必会给货币相对于美元贬值的其他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从而将通胀传导至全球范围。

  

随着美联储加快加息进度,同时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宽松意愿减弱,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流动性持续扩张的局面接近尾声。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未来货币政策应不会大范围、持续、大力度地收紧。同时,财政刺激有可能“接棒”成为支撑实体经济增长的主角。

  

得益于过去数年积累的巨额流动性支撑,主要资产估值普遍处于相对高位。在全球利率中长期上行的趋势下,资产估值将面临调整压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上任后公开对强美元施压,近期美元也开始掉头向下,在这一背景下如果其他经济体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可能造成本币对美元过强,对贸易造成打击。在全球贸易局势紧张的当下,这对各国央行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