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正在加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李超:化解资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时间:2016-11-18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17日在“《财经》年会2017:预测与战略”上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投融资需求日益旺盛,近年来资管行业发展迅速,各类资管产品日益丰富,参与主体和投资者众多,管理规模大幅增长,资管行业对经济、金融、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资管行业发展及监管均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

  

截至6月底,各大类资管产品的规模为:银行理财26.3万亿元、信托计划15.3万亿元、公募基金8.4万亿元、基金专户16.5万亿元、券商资管计划14.8万亿元、私募基金5.6万亿元,保险资管2万亿元,合计88万亿元。但在实际运作中,部分资管产品间存在互相借用通道、产品互相嵌套、交叉持有等重复计算的因素。将这些因素剔出后,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大约为60万亿元左右,大体接近上年GDP的总量。

  

李超指出,在看到资管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资管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行业基础文化还有待形成。与国际一流资管机构相比,中国的资管机构在核心竞争能力、诚信守规意识与风险控制能力方面亟待提高。法律及监管框架、监管能力有待完善和提高。

  

李超强调,从近年来资管领域暴露出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分析,下述问题仍需要给予重视:一是法律适用混乱。目前各大类资管产品的法律基础、法律关系并不相同。二是监管标准不统一。在分业监管下,各大类资管产品在产品准入、投资范围、募集推介、信息披露、资金资产的托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方面监管标准不一致。三是缺乏统一的监测监控。各类结构化资管产品日益复杂,资金来源、交易结构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业,投向上层层嵌套,对其信息报送的要求在各监管部门之间不尽相同,产品难以看穿,对行业整体的监测统计、预测研判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撑,难以适应当前资管产品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的特点。四是仍然存在隐性刚性兑付。

  

李超指出,上述问题带来的行业隐患不容忽视。一是不利于投资者保护。二是导致市场分割。同类产品按照不同监管要求运行,造成资管市场分割严重。受制于资产市场的割裂和分业经营的限制,部分产品通过交叉投资、借用通道、间接投资,一方面导致产品结构复杂,透明度低;另一方面,资管产品通过层层包装,不易识别和判断风险,也易交叉传染风险。

  

三是影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刚性兑付的预期使得投资者只关心当期收益,忽视风险存在,不利于形成买者自负的理性投资文化。市场对于高收益的盲目追求反向激励金融机构将投资集中于高风险行业,不利于落实卖者有责。同时,刚性兑付推高了无风险利率,扭曲了风险资产的定价水平,扰乱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四是易引发监管套利,增大系统性风险隐患。部分机构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业务转移等途径,在不同属性的业务之间腾挪资产,将业务从监管较严的市场转向监管相对宽松的市场,变相规避监管规定。

  

五是脱实向虚,加大实体成本。从实际情况看,部分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以不同方式、借助不同渠道,热衷于以钱炒钱,不仅没有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反而延长了投融资服务链条,抬高了融资成本。

  

李超强调,虽然资管行业现阶段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居民对投资理财需求的持续提升,使得资管行业发展依然有强烈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夯实基础,化解和消除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一定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